为什么这么说呢?
一方面,按套路办,工作得心应手、省时省心,别人怎么办,自己也怎么办,免去了绞尽脑汁、搜肠刮肚之苦;另一方面,按套路办,可以规避风险,大家都是这样办的,别人也说不出什么问题来,自然也就少了一些非议。
其实,套路就是一种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,很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感。有句话叫“脑子一固定,就很危险”。
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为例:
把蜜蜂和苍蝇装进一个没有封口的玻璃瓶中,然后将瓶子平放,让瓶底朝着窗户。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出口,一直到力竭倒毙或饿死;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,穿过瓶口逃逸一空。
究其原因,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惯性,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,并且按照这种思维不停地重复着在瓶底找出口这种“合乎逻辑”的行动;而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,不断乱撞,反而飞出了“囚室”。蜜蜂的这种惯性思维、固化行为,体现到我们人类的日常工作生活中,虽不至于危险,但最后往往变成了满满的套路。
工作中的套路,实质上是因循守旧使然。有些工作,虽然看起来颇为熟悉,但内容却有差异。倘若用固有套路来解决,纵然可以完成,但绝对不会是很好地完成。如果事事讲求套路,遵循套路,或者精于套路,不由自主地陷入套路,这对于推进事业进步来说,无疑是大忌。
就我们当前正在推进的兵团深化改革来说,已是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也是“拔足再濯,已非前水”,如果我们意识不到当前的形势和任务“已非前水”,不能从思维定式、固有模式、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,被观念的惯性带着跑,最终只能是回到老路上。没有思想解放、观念破冰,改革又怎么可能突围?
从套路的种种表现来看,它就像一根绳子束缚着我们,因为照搬照套,照葫芦画瓢,路越走越窄;因为没有新观点、新办法,不敢走新路、不能适应新的形势,最终变成死路一条。因此,不打破套路,就难以走出新路。
所谓“不破不立”。打破套路的关键在于一个“新”字。思维定式是固有的,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循着旧路走了。这时,我们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,一个阶段后,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是否又跳入固有思路了。如果是,就及时反思、调整,避免陷入其中而不自知。
创新思维是不受常规思路的约束,是寻求对问题全新的、独特性解答的思维过程,是创造力发挥的基本前提,也是我们产生新思路、新方法的重要来源。因此,打破套路要摒弃从众心理,不盲目照搬照抄,善于采取多向思维方法,学会创造性、建设性地思考,在发展上有创见、在事业上有创举、在落实上有创新,抓住每一次可贵的学习、成长机遇,让自己的头脑活跃起来、兴奋起来,让自己的思维方式灵活、多样起来。如此,我们就能在推进改革中不断引领思想解放,破除落后观念、陈旧体制的束缚,为改革增添新活力、新动力。
打破套路更离不开一个“闯”字。事事裹足不前,当“等靠要”的懒汉,答案是不会有的。改革越向前,难度越大,风险挑战越多,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增加,我们只有勇于探索、敢闯敢试,才知道哪种办法管用、什么是真正的“桥和船”。
敢闯天地阔,敢试道路宽。
邓小平同志曾指出:“没有一点闯的精神,没有一点‘冒’的精神,没有一股气呀、劲呀,就走不出一条好路,走不出一条新路,就干不出新的事业。”
敢闯敢试,“敢”谓勇毅,“闯”言艰难,“试”显创新。因此,改革中的敢闯敢试,既要有敢闯的勇气、敢试的决心,也要有不怕冒风险的觉悟和担当,敢于向技术创新驱动等新兴科技领域“闯”,向急难险重之地“闯”,向人民群众呼声最大、意见最多的地方“闯”,闯出一条创新之路、实干之路、发展之路,闯出深化改革的新天地。
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,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。打开思路、拒绝套路,才能闯出新路。
在创新驱动、深刻变革的时代,要推动兵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突破、获得更大成效,就不能一直用老眼光看待问题、按老办法处理问题。只有不断求新求变、不走寻常路,才能从惯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跳出来,摆脱套路的束缚,走出一条改革创新、干事创业的新路。